晚清至民国时期,被称之为“旧社会”。
那个年代,照相机极为昂贵,普通人根本买不起相机,即使是职业摄影师,拍照使用胶卷,也是节省着使用。
所以,如今我们看到的“旧社会”照片,大多是在“北上广”等大城市拍摄的。而那个年代的乡村是什么样子,目前发现的乡村照片极为罕见!
不过,早在1940年,在白洋淀附近,有一个叫“安新县”的地方。如今,那里属于著名的雄安新区了,不过早在八十五年前,还是一个非常偏远的穷乡僻壤。
当时,在侵华日军中有一位摄影记者,不知出于何种目的,拍摄下了1940年的安新镇风貌,这其实就是典型的“旧社会”华北乡村。
展开剩余83%一个乡村老太,牵着他的驴子,正在院子里磨玉米。
一个划桨的大爷,他身上的衣服打满了补丁。看不出来,他是负责运货的船夫,还是打渔的渔民。
尽管是“旧社会”,居然已经有汽车了,不过看上去很可能是日本人的卡车。
每逢梅雨时节,农民们都要在河边筑起防洪堤,保护农田和家园。
尽管只是一个小县城,但当时还有完整的城墙,墙上写着“安新镇”三个字。
如果不仔细看,还以为这是一艘炮船,其实只是渔船,上面两个渔夫的孩子。
那个年代,民房都比较低矮,看上去也比较破旧。
既然有城墙,那么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,就一定有城门了。看上去,这座城门比较简陋。
那个年代,根本没有专门的农贸市场,人们买卖蔬菜水果,都是在街道两旁进行。
这张照片,是县城里面拍的,这是真正的“马路”,没有柏油、水泥。
1940年的华北乡村,虽然显得贫穷落后,但也给人一种民风淳朴的感觉。
白洋淀附近很多芦苇,当地农民就地取材,纺织草席子,用于睡觉休息。
那个年代的河流,跟现在没有太大差别,但大型木船就显得有点落后了。
一条木船,正在经过一架桥梁,小桥看上去已年久失修了。
尽管只是一条小河,但河上的小船却非常密集,在那个汽车很少的年代,船只是重要的运输工具。
这张照片是在白洋淀拍摄的,如果仔细看,可以发现两个日本兵。
“旧社会”的华北乡村,街头的店铺看上去非常破旧,道路也显得脏乱。
以上,就是1940年,侵华日军摄影师在华北乡村拍摄的真实照片,当时还是一片贫穷落后的样子。如今,已经八十五年前过去了,那里早已不是偏远乡村,而是雄安新区的腹地,变化太大了!
发布于:广东省宝龙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