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0年10月,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兵团,在司令员彭德怀将军的亲自率领下,跨越了冰冷的鸭绿江,正式踏上朝鲜土地,开启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。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们应该知道,除了彭德怀总司令身兼最高指挥官的职责之外,还有三位来自第四野战军的老将军,被任命为志愿军副司令员,他们分别是战功卓著的邓华将军、韩先楚将军和洪学智将军。这三位久经沙场的指挥官,作为彭总的得力助手,使整个指挥系统显得异常坚强有力。
不仅如此,最先进入朝鲜战场的第38军、第39军、第40军以及第42军,都是以能吃苦耐劳、作风顽强著称的王牌部队。特别是38军、39军和40军,被誉为是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身边的“三只虎”,他们在彭总的带领下,浩浩荡荡地投入战斗,面对装备精良、训练有素的敌军展开殊死搏斗。
抗美援朝战争的艰难程度远超以往的解放战争。首先,志愿军远离家乡,踏入一片陌生的土地,环境的陌生带来了不少不适应。其次,这次面对的敌人不是国内的国军,而是由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,他们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。最后,敌军完全掌握了空中与火力的绝对优势,这给志愿军的作战行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。
展开剩余65%尽管如此,英勇的人民志愿军依靠钢铁般的战斗意志和舍生忘死的精神,屡屡在战场上取得胜利。虽然在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方面处于明显劣势,但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,一次又一次地击退敌军,打破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,也让敌人明白,人民志愿军绝非软柿子,更不是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军队。
随着人民志愿军连续取得五次重大战役的胜利,战争进入了胶着阶段,双方陷入了三八线上的对峙状态。此时,无论是敌我双方的人员伤亡还是武器弹药消耗,都已达到极限。如果继续恶战,谁都难以承受,因此,抗美援朝战争逐渐进入谈判阶段,但双方仍然坚守阵地,未曾撤兵。
由于长期作战劳累,彭德怀将军在前线因身体状况恶化,被组织安排回国养病。彭老总离开前线后,推荐了与他一同参加过五次战役的邓华将军,接替他担任志愿军司令员一职,成为志愿军的第二任司令员(代行彭德怀指挥权)。
敌军得知彭德怀回国后,企图趁机在三八线发动进攻,甚至在谈判中百般刁难,完全没有和谈的诚意。在这种形势下,双方爆发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以及金城反击战等多场激烈战斗。特别是在司令员邓华、副司令员杨得志将军的指挥下,以及第15军、第12军等部队将士的英勇奋战下,志愿军坚守上甘岭阵地,顶住敌人的猛烈炮火,最终守住了阵地,树立了军威,也彰显了民族的尊严,为战争的最终结束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经过多年浴血奋战,双方最终于1953年7月签署了停战协议,结束了这场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。可以说,在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,人民志愿军成功阻止了敌人的侵略,取得了宝贵的胜利。
战争结束后,彭德怀将军和邓华将军先后回国,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。然而,仍有大量志愿军留守朝鲜。彭德怀、邓华相继离开后,杨得志将军接任志愿军司令员,成为第三任司令员。1955年7月,杨得志将军回国后,杨勇将军于1958年10月率领志愿军全部撤回国内,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的正式结束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宝龙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